【人文武义】大妃地名考略

2023-05-20 10:35

菊妃山下溪水清,锦鳞泼泼绿藻生。

菊妃山上修竹茂,紫茎亭亭青鸾啸。

……


清代嘉道年间山东滕县举人马星翼(字仲章)的一首描写菊妃山的《紫竹钓竿歌为断蔗山人赋》,又勾起了我对家乡菊妃山的无限遐想。

菊妃山,又名菊岩、妃山,新宅的祖山。它虽地处武义南乡一隅,却依旧为世人所青睐,与邑内清初诗人朱慎还有一段不解之缘。

清初兴化名士王仲儒(字景州),在《离珠集选浮园诗序》言:“朱子字其恭,今称菊山,武川有菊妃山云。”被“三风太守”吴绮(字园次)称为“千秋豪士,一代才人”的朱慎为此山而易其号。朱慎本人亦有游菊妃山诗:


燕去鸿来叶已飞,宝钗金钏上阳山。

俗缘未尽凡心在,错认高唐是翠微。


以上足见菊妃山在当时武川士民心目中拥有不一般的地位。为此,笔者欲一探究竟:菊妃山到底有何神奇之处,能够被武义名士、大诗人朱慎冠为其号?并让这么多名士为其留下诗篇?在翻阅典籍时,发现菊妃山有一处名曰“大妃”的地名,然而现如今当地并无“大妃”一说,只有菊妃山脚下有地名称之为大殿,大妃、大殿,两者有何关联?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。

想要解释大妃与大殿两者之间的关联,就需要从两者的共同点菊妃山出发研究。邑人何德润(字君慎)编撰的《武川备考·山川》中记载:“南曰菊妃山,南三十里。妃《通志》作姬。”陈梦雷(字则震)、蒋廷锡(字酉君)一同编纂的《钦定古今图书集成·方舆汇编·职方典·金华府部山川考二》中也明确记载:“菊妃山,在县南三十里,多生兰菊,旁有妃水溪,故名。”所谓“菊妃山”是指坐落在新宅村西北方,谢弄至大殿东北面海拔568米的高坑岭一带的山峰。明确了菊妃山的位置所在,便可以更好的深入研究。

微信图片_20230520095445.jpg

根据清光绪五年(1879年)附贡生陈殿魁(字步鳌)撰写的《重建大妃祖庙碑志》中记载:“吾族由真定徙居于此,旧名菊岩,又名菊妃山。左之桥,右之岭,罔弗以菊妃名。越数十年徙于松谷,特恐年湮代远,数典或忘,因以菊岩为大妃,松谷为少妃。”笔者查阅民国四年(1915年)由杭州武林印书馆印行的《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》发现其中的《武义县图五里方圆左下》绘有大妃岭、大妃桥、菊妃山等地名,且《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·金华府武义县陆路道里记》中记载:大妃桥自岭下汤市东南行至此五里四分。又查阅民国三十七年(1948年)绘制的《武义县详图》中则将同位置的大妃岭称为大殿岭。结合综上所述可知“左之桥”便是大妃桥即重修于道光九年(1829年)的菊妃桥,“右之岭”便是大妃岭即如今所称呼的大殿岭,菊岩即大妃便是现在的大殿。

微信图片_20230520095455.jpg

那么为何现在无人称呼大妃而是都改叫大殿呢?新的疑问又在我的脑海中浮现。查阅嘉庆版《武义县志·祠祀》记载:新宅陈祠,始祖蓥自河南来居大妃,至孙瓒卜迁新宅住焉。”又根据明洪武年间从新宅分迁泉溪镇宅口陈村,民国己未年(1919年)重修的《宅口陈氏宗谱》中记载:“陈蓥字元初号五君,本河南人,徒于武义,大妃其故宅,被燬,今为废地。立庙大妃,宋明皆有敕封,岁时奉祀。”由此可知大妃原来的宅院屋舍被火焚毁成了废地,所以大妃这个称呼才会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。

那么,大殿的称呼又是源自何处?“殿”一般释义为供奉主祀神佛的地方。是否与陈蓥立庙大妃有关?查嘉庆年间徐松(字星伯)从《永乐大典》中辑出的宋代官修《会要》之文编撰而成的《宋会要辑稿·礼二》中记载:“陈元初祠,在婺州武义县。徽宗大观二年(1108年)赐庙额“彰惠”。光尧皇帝绍兴二年(1132年)十月封昭灵侯;又封本庙龙女三娘为永济夫人。”《武川备考·祭祀考》记载:“彰惠侯庙在南四十里妃山。万历《府志》妃山有陈五君及龙女像,宋绍兴初,漕司奏本县频年旱疠、疾疫、冠兵。邑令丞,谒庙祭告,立应乞行封爵,二年封陈五君昭灵侯,龙女永济夫人,额曰彰惠。嘉庆志误彰为颜,又误昭灵侯为颜惠侯。光绪丁亥年(1887年)邑人陈兆麟慕捐重修。”由此可知所谓“大殿”,便是祭祀平时乡民们所称呼的陈相公,即昭灵侯陈蓥的庙宇,武义话中“殿”与“庙”读音相同,因此大殿又作大庙。

微信图片_20230520095452.jpg

大殿又是在何时重新衍生成如今规模的村落呢?1990年版《武义县志》记载:“民国十七年(1928年)改庄为村里制,村为乡,里为镇,小南区辖菊妃等8个村里。1986年全县设置29个乡,5个镇,新宅乡人民政府驻地为大殿。”汤比南老先生一篇名为《大庙与大庙岭》的文章也记录了这段历史经过。抗日战争时期,大庙除了那座驻扎着国民武义县政府自卫队的庙宇外,仅有四、五户居民,其中两户还是这个庙的阴阳生,可见在当时这个村确实是以这座大庙为主体的。后来随着作为新宅乡人民政府驻地,街道两旁新建起排列整齐的楼房,中学、供销社、信用社、财税所,汽车站和其他商品店拔地而起,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样子。

文章千古事,得失寸心知。明代张鼎思(字睿甫)编著的《琅邪代醉编‧神仙》记载:“杭州有杜拾遗庙,以祀杜甫,有村学误为杜十姨,遂作女像,以配刘伶。”由此可见历史上以讹传讹的列子不在少数。历史本是过去时,唯有亲身经历者最有发言权,后来者仅能凭借史料记载多方求证,方能窥见一丝历史真相。在那些广为流传的“历史真相”中,仍然免不了谣言的存在,因此切勿人云亦云!


作者简介
微信图片_20230520095458.jpg

陈朝升

字兆阳,供职于中移铁通有限公司兰溪分公司,1998年出生,浙江武义人。民俗文化研究者、文史爱好者,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作家、武义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、武义作家协会会员,作品散见报刊及微刊。